邑읍: 관측지
邑의 古文字상형은 무릎을 꿇고 하늘을 지키고 있는 모습이다.
ㅂ자형의 발은 위치를 나타낸다.
하늘을 지키는 곳. 천문 관측지를 의미한다.
邑아첨할 압
1. 고을 2. 마을 3. 도읍(都邑), 도성(都城) 4. 나라 5. 봉지(封地), 영지(領地) 6. 읍(행정 구역 단위) 7. 우울(憂鬱)한 모양 8. (도읍을)닦다 9. 영유하다(領有--: 자기의 것으로 차
지하여 가지다)
說文》:“邑,國也。人人口。先王之制,尊卑有大小,人人。”按:朱芳圃《甲骨學》引葉玉森曰:“(卜辭邑)人人口象域。(下面)象人跽形,乃人之變體,即指人民。有土有人,斯成一邑。許君人人說未塙。”
注音
釋義
(一)yi4《廣韻》於汲切,入緝影。緝部。 (1)古代稱國為邑。《說文‧邑部》:“邑,國也。”段玉裁注:“《左傳》凡偁人曰大國,凡自偁曰敝邑。古國邑通偁。”朱駿聲通訓定聲:“《書》‘西邑夏’、‘天邑商’、‘大邑周’,皆謂國。”《左傳‧桓公十一年》:“鄖人軍其郊,必不誡,且日虞四邑之至也。”杜預注:“虞,度也。四邑,隨、絞、州、蓼也。邑,亦國也。”宋王應麟《困學紀聞》卷八:“孟子引費惠公之言,謂小國之君也。春秋時費為魯季氏之邑。《史記‧楚世家》有鄒、費、郯、邳。蓋戰國時以邑為國,意者魯季氏之僭歟﹖”
(2)國都,京城。《爾雅‧釋地》:“邑外謂之郊。”郭璞注:“邑,國都也。”《詩‧商頌‧殷武》:“商邑翼翼,四方之極。”毛傳:“商邑,京師也。”漢張衡《東京賦》:“是以論其遷邑易京,則同規乎殷盤。”唐李白《為宋中丞請都金陵表》:“湯及盤庚,五遷其邑。”又指舊都。唐慧琳《一切經音義》卷二十二引《風俗通》:“天子治居之城曰都,舊都曰邑也。”
(3)指古代無先君宗廟的都城。《左傳‧莊公二十八年》:“凡邑,有宗廟先君之主曰都,無曰邑。”孔穎達疏:“小邑有宗廟,則雖小曰都,無乃為邑。為尊宗廟,故小邑與大都同名。”《淮南子‧時則》:“是月可以築城郭,建都邑。”高誘注:“國有先君之宗廟曰都,無曰邑。”漢鄒陽《獄中上梁王書》:“邑號朝歌、墨子回車。”
(4)人聚居的地方。《釋名‧釋州國》:“邑,猶俋也,邑人聚會之稱也。”《周禮‧地官‧里宰》:“掌比其邑之血寡。”鄭玄注:“邑,猶里也。”賈公彥疏:“邑是人之所居之處。里又訓為居,故云邑猶里也。”《管子‧乘馬》:“五聚命之曰某鄉,四鄉命之曰方,官制也,官成而立邑。”《公羊傳‧桓公元年》:“邑多田少稱邑。”徐彥疏:“言邑多田少稱邑者,謂邑內家數多,而邑外之田頃畝少。”
(5)古代行政區劃名。1.五家為軌,六軌為邑。《國語‧齊語》:“三十家為邑,邑有司。”《管子‧小匡》:“制五家為軌,軌有長;六軌為邑,邑有司。”2.三朋為里,五里為邑。《尚書大傳》卷四:“古者處師,八家而為鄰,三鄰而為朋,三朋而為里,五里而為邑,十邑而為都,十都而為師,州十有二師焉。”《晉書‧地理志上》:“制八家為鄰,三鄰為朋,三朋為里,五里為邑。”
(6)泛指一般城鎮。大曰都,小曰邑。《荀子‧富國》:“入其境,其田疇穢,都邑露,是貪主已。”《史記‧商君列傳》:“衛鞅既破魏還,秦封之於、商十五邑。號為商君。”郭沫若《念奴嬌‧井岡山巡禮》:“挺立羅霄山脈上,縱跨贛湘六邑。”
(7)舊時縣的別稱。唐柳宗元《封建論》:“秦有天下,裂都會而為之郡邑。”宋王安石《上杜學士言開河書》:“故今之邑民。最獨畏旱而旱車取連年。”葉聖陶《隔膜‧歡迎》:“這都是本邑幾位前輩先生的苦心孤詣,纔成就了這一樁舉。”
(8)分封城邑居住;建築城邑。《左傳‧隱公十一年》:“吾先君新邑於此。”孔穎達疏:“先君新邑於此,謂(鄭)武公始居此也。”《孟子‧梁惠王下》:“(大王)去邠,踰梁山,邑于岐山之下居焉。”《竹書紀年》卷下:“晉桓公邑哀侯于鄭。”
(9)封地。1.古代卿大夫的封地。《周禮‧地官‧載師》:“以家邑之田任稍地。”鄭玄注:“家邑,大夫之采地。”《晏子春秋‧內篇雜下二十》:“景公賜晏子邑,晏子辭。”《新唐書‧房玄齡傳》:“進爵邗國公,食邑千三百戶。”2.皇后、公主的封地。《漢書‧高帝紀下》:“令天下縣邑城。”顏師古注引張晏曰:“皇后、公主所食曰邑。”又《百官公卿表上》:“列侯所食縣曰國,皇太后、皇后、公主所食曰邑。”
(10)古代土地面積單位。四井為邑。《周禮‧地官‧小司徒》:“九夫為井,四井為邑。”鄭玄注:“九夫為井者,方一里,九夫所治之田也。……四井為邑,方二里。”
(11)通“悒”。愁悶不樂貌。清朱駿聲《說文通訓定聲‧臨部》:“邑,借為悒。”《楚辭‧離騷》:“忳鬱邑余侘傺兮,吾獨窮困乎此時也!”《荀子‧解蔽》:“不慕往,不閔來,無邑憐之心。”楊倞注:“邑與悒同。悒,怏也。”宋司馬光《論赦及疏決狀》:“使愿愨之民,憤邑惴恐。”
(二)e4 《集韻》遏合切,入合影。〔阿邑〕迎合;曲從。《漢書‧酷吏傳贊》:“張湯以知阿邑人主,與俱上下。”王念孫雜志:“邑當音烏合反。阿邑人主,謂曲人人人主之意也。阿邑又又聲,字或作阿匼。”《新唐書‧王世充傳》:“世充伺帝顏色,阿邑順旨。”
관측지集韻》於汲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乙及切《正韻》一入切,音浥。《說文》國也。《正韻》都邑也。《釋名》邑,人聚會之稱也。《史記·五帝紀》舜一年而所居成聚,二年成邑。《周禮·地官·小司徒》四井爲邑,四邑爲丘。
又《載師》以公邑之田任甸地,以家邑之田任稍地。《註》公邑,謂六遂之餘地。家邑,謂大夫之采地。
又王畿亦稱邑。《書·湯誓》率割夏邑。《詩·商頌》商邑翼翼。
又侯國亦稱邑。《書·武成》用附我大邑周。《詩·大雅》作邑于豐。
又於邑,氣逆結不下也。《楚辭·九章》氣於邑而不可止。《前漢·成帝贊》言之可爲於邑。《註》於邑,短氣也。
又邑邑,與悒悒通。《史記·商君傳》安能邑邑待數十百年。
又複姓。《廣韻》漢有邑由氏。
又《集韻》《正韻》遏合切,音姶。阿邑,與阿匼同,諂諛迎合貌。《前漢·張湯傳》以智阿邑人主,與俱上下。
又叶弋灼切,音藥。《後漢·杜篤·論都賦》成周之隆,乃卽中洛。遭時制都,不常厥邑。 《說文》从口,音圍,象四境。卪聲。尊大小有等,故从卪會意。偏旁作阝,俗从口从巴。非。
備考:《篇海類編》同邼。